“雙循環”并不是關閉國門,而是更多地去發展本土的經濟潛力。用外部市場來和內部市場相互促進,并且依賴于本國經濟增長的潛力,這是“雙循環”的一個大背景。它意味著我們要改變過去對貿易、投資的過度依賴,更多地去創新。
新基建是以5G、特高壓、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。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的基礎建設不同,更多是技術上的投入,而這些新型技術領域的投入也有很多不確定性。新基建本身不一定會大幅增加GDP,而依托技術的創新能夠帶來新的產品、新的服務、新的商業模式,服務于新的人群,這是未來“雙循環”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所在。
構建“雙循環”的基礎,首先是貿易在中國經濟的版圖當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了,出口順差占中國GDP的比重已經很小了。當然我們依然需要外部的市場給內部市場更多的競爭,更多的活力。
第二個基礎條件,中國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國家,尤其是在制造領域,各個環節從上游到下游,從高精尖的技術到中低端的制造技術,以及相應的金融、服務、物流等行業都有比較好的基礎,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。
第三個基礎條件,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,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,需要我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分工效率以適應國內外環境的變化。產業集群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。一個產業的上、下游以及相關的服務機構、科研機構、金融機構都在一個區域之內,快速地實現資本、人力等要素的流動和共享,從而帶來較高的效率。而中國在產業集群化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,所以這有助于我們適應人口結構變化,國外結構性的環境變化。
首先金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,它不能獨立于實體經濟的變化而存在。所以,當實體經濟向著“雙循環”的方向邁進的時候,金融是需要服務于“雙循環”的。如果實體經濟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,國外小循環為輔的話,意味著我們金融服務要更多從貿易領域、對外投資領域轉向國內一些實體經濟的發展,來促進“雙循環”的實現。我認為對于能夠拉動國家內需,促進國內技術革新,促進各式各樣商業模式創新的經濟主體,金融要做好服務工作,這樣可以使得國內大循環有序地進行。
當然,金融也得“雙循環”,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,以及金融開放等與外部有關聯的金融領域的變革。